聊城,生于黄河、兴于运河,是现今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唯一城市。如今,聊城正将“运河文化”作为激活城市发展的新引擎,探索“江北水城·运河古都”的发展新路径。
【资料图】
航拍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、聊城市博物馆以及周边建筑。
湖河纵横 孕育璀璨水城
聊城因水而名,众多河流在此纵横交错。烟波浩淼的东昌湖,赋予聊城许多灵气;气势恢宏的京杭大运河,像一条玉带穿城而过;宽阔的徒骇河,像一轮弯月簇拥着南部半个城区;古老的黄河,为城区编织出一条条水网,构成了水城辉映、北国江南的独特风貌。
大运河是一部史诗,聊城便是其中厚重的章节。据史料记载,大运河聊城段开凿于公元1289年,自阳谷县五孔桥流入聊城,在临清市西北与卫河交汇,全长近百公里。明清两代,聊城运河漕运发达,出现了数百年的繁盛,“南有苏杭,北有临张”,指的就是今天聊城所属的临清市和阳谷县的张秋镇,聊城的东昌府更被誉为“漕挽之咽喉,天都之肘腋”。
山东临清,运河钞关环境秀丽。
大运河是一幅画卷,聊城便是其中绚烂的色彩。千年古城与水结缘,孕育出独特的城市风貌: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,与运河水系相连,环抱着宋代古城,宛如一枚翡翠镶嵌在鲁西平原;文物古迹点缀各处,如“虽黄鹤、岳阳亦当望拜”的光岳楼、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山陕会馆、全国八大钞关之首的临清钞关等,都在向人们讲述着聊城与运河的故事。
2022年12月17日,山东聊城,城区段的古运河蜿蜒流淌。
大运河是一条纽带,聊城就是其中闪亮的结点。它促进了南北文化融合,也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。南腔北调、曲艺杂谈、各方名士在此相遇相融,成就了聊城兼收并蓄、容纳四方的气魄;《水浒传》《老残游记》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《利玛窦中国札记》等经典著作中都有着关于聊城的篇章。可以说,开放包容的大运河为聊城赋予了无限的智慧与力量。
提档升级 打造“两河明珠”城市
在今年2月6日举行的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暨作风建设动员大会上,聊城市委书记李长萍指出,聊城这座黄河、大运河交汇的城市,正由20年前的“东昌湖时代”、10年前的“徒骇河时代”,迈入高质量发展的“黄河+大运河时代”。
山东聊城,黄河特大桥。
“两河时代”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、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。近年来,聊城着眼“东融、西拓、南展、北跨、中疏”,优化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,着力构建“一心两廊、五横六纵、河网互联、库塘相间”的现代水网格局,全力打造有颜值、有内涵、有温度的“两河明珠”城市。
“两河时代”也是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、抢占区位制高点的必然选择。作为山东西通内陆、北接南联的“桥头堡”,未来聊城将构建东融省会经济圈及胶东经济圈、西接中原经济区、北依京津冀、南连长三角、直通粤港澳大湾区,“高速成网、高铁叠加、飞机起降”的区域性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;鲁西国际陆港联通冀鲁豫,打通陆地“出海口”,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。这些都为聊城后来居上、弯道超车持续赋能。
聊城地标建筑水城之眼摩天轮
因势而起,应势而谋,乘势而上。2022年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%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.5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1.9%;进出口总额增长15%;“四新”经济增加值增长13.7%,占GDP比重达到34.2%;新增省“十强”产业“雁阵形”集群3个、特色产业集群2个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8家、单项冠军2家。
碧波千顷,处处春水闹古城。聊城,就像大运河上的一叶扁舟,从遥远的历史中驶来,向着美好的明天加速进发。
(大众网·海报新闻编辑 王乐双 综合新华社、大众日报、海报新闻等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欧洲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